中喜酒业董事长
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
广东省品酒师侍酒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
国家一级品酒师、葡萄酒果酒国家专家委员会专家、葡萄酒国家评委
美国国际侍酒师认证课程ISG文凭侍酒师、中国区总代表
简介:追逐美食的内容创业者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欢迎关注:
微博:凌春鸣葡萄酒评论
公众号:老蠹感官评论
董事长助理(微信号):zx82409002
意大利葡萄酒的总产量一直以来虽然与法国不分伯仲,但是,在国内的普及度却有天壤之别,不及后者十分之一,究其原因,冠冕堂皇的说法是:意大利人太能喝了,也太好喝了,生产的葡萄酒自己都不够喝,怎么会出口到其他国家呢?去过意大利的人,都难以对这样的说法提出非议,毕竟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以为了美食而放弃工作的民族,但是,随着近年来意大利经济的持续不景气,政府及协会都鼓励出口,酒商及酒农更是对中国市场满怀憧憬,实际上,国际上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展会上经常看到意大利酒商组团参加,其费用大多由政府承担或补贴的,我的好朋友、皮埃蒙特葡萄酒公会的主席西蒙尼先生曾真诚地对我说:“凌先生,如果你能帮我想到更好的推广意大利葡萄酒的方法,钱绝对不是问题,政府会支持,企业与酒庄都愿意掏腰包。”
可是与法国酒相比,在中国大陆经营意大利葡萄酒的商家却一直举步唯艰,开始我们将原因归结于酒的酸度问题:意大利食物经常会加入大量的橄榄油与高酸度的番茄酱,故此,对应的佐餐葡萄酒必须也有足够高的酸度才能与之相匹配。很明显,高酸度的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确不好销,不过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,这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,老一代的意大利人可能思想保守,新的一代却极其开放,我每次去意大利拜访酒厂或酒庄,酿酒师们都会认真地询问中国人的口感特征,而且也都愿意在酿造技术上做相应地调整,实际上,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,意大利的酿酒师们大多都会为国际市场而与时俱进、推陈出新。
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,意大利葡萄酒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较,最大的不同在于:葡萄品种繁不胜数,据说超过600种,虽然其中也包括国际品种,但是主流品种都是当地品种,葡萄的名称即使对于专家来说,都显得生疏而拗口,普通的爱好者更是望而却步了,这实在是穷一生的精力都摸不透的国度,推广难度之大,就可想而知了。
然而,在这品种繁多的葡萄酒中,有一种酒被称为“酒中之王,王者之酒”,那就是:Barolo,巴罗洛。
概述
罗伯特·帕克对于巴罗洛的评价是:“此酒刚毅不屈,单宁极其强烈,在酒龄年轻的时候往往难以亲近,且桀骜不驯。”
日本葡萄酒作家堀贤一在《葡萄酒の个性》写道:“巴罗洛葡萄酒的传统风味,就是强烈的酸味与稍嫌过多的单宁成分,以及葡萄酒氧化酿造过程而散发出一股如同野兽和革皮般的香味,这类的葡萄酒并非人人打从一开始就会爱上,但是只要持续慢慢地品尝,那独特的风味便会开始萦绕脑中,久久挥之不去,是属于会让人慢慢上瘾的葡萄酒。”
对此我深有同感,我就是如此慢慢爱上意大利葡萄酒的,因此每年都会到意大利拜访酒庄,也只有在酒庄通过跟酿酒师或庄主的交流与实地品尝,才能加深认识,并领悟其真髓。
2012年7月份,我应该皮埃蒙特葡萄酒公会的邀请,在巴罗洛产区呆了三天,以慢节奏、深交流的方式拜访了数家著名的巴罗洛酒庄,得益匪浅。
首先接待我们的是当地葡萄酒商会主席Pietro Ratti皮埃托·拉蒂先生,该商会包括几乎皮埃蒙特最优秀的几个小产区:巴罗洛、巴巴拉斯科、阿尔巴、兰格和罗埃洛,商会的办公楼位于巴罗洛村的一个山坡上,应该是当地最气派也是最现代化的建筑了。
拉蒂先生的父亲Renato Ratti(1934-1988)是个历史性的人物,在上世纪60年代开创一种全新风格的巴罗洛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,跟他的追随者们成功地重塑了巴罗洛的国际形象。
拉蒂先生为了迎接中国来的客人,作了充分地准备,用最新的资料做了一个PPT,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,结合具体的品尝,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巴罗洛的历史、地理、文化、种植及酿造特点。
巴罗洛作为一种葡萄酒的类型,来源于同名的一个小村庄,由于该村实在太小,产量极低,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,经过反复地协商,附近的小村庄,使用同样的葡萄品种及酿造方式,经过政府的认证,也被同意酿造巴罗洛葡萄酒,并在酒标上注明。
现在能够酿造并使用巴罗洛标识的村庄都位于郎格(Langhe)产区里面,共有11个,分别是:Barolo,La Morra,Serralunga d’Alba,Castiglione Falletto,Monforte d’Alba,Verduno,Novello,Diano d’Alba,Grinzane Cavour,Roddi,Cherasco。
根据法例规定,出品巴罗洛的葡萄园必须位于南向的山坡上,实际上,这里也全都是丘陵地貌,所处的大区名字皮埃蒙特的意大利文“Piemonte”这个词中“monte”是“山”,“Pie”是“脚下”,也就是山脚之意,这个山就是著名的阿尔卑斯山。
皮埃蒙特一直是意大利经济的支柱,去首府都灵市更是工业重镇。
巴罗洛只能用内比奥罗(Nebbiolo)酿造,这是晚熟型的葡萄品种,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,种植难度堪比娇贵的黑比诺,故此,除了皮埃蒙特,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较好地种植和酿造。意大利语中,nebbia是雾的意思,这种葡萄也被称为雾葡萄,原因是在葡萄采摘的10月份,当地山区多雾气,甚至会给葡萄蒙上一层淡淡的白色迷雾,当然,这是旧话了,现在据有些庄主告诉我,由于全球变暖问题,自2003年以后,山区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以往的雾气了,换言之,要喝到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巴罗洛,我们必须寻找2003年以前的葡萄酒。
传统的巴罗洛采用长达2个月的浸皮(Maceration),造成过度萃取的结果使得单宁成分极高,苦涩难耐,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大橡木桶熟成才能慢慢柔和,装瓶后需要十年乃至数十年方可表现其出色的本性,很明显,这种农业社会的慢节奏生产方法肯定是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的。
到了上世纪60年代,以拉蒂先生的父亲Renato Ratti为代表改革派出现了,将浸皮的时间缩短为2星期,同时减少在大橡木桶的熟成时间,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在玻璃瓶中的静置的时间,结果是让单宁温和,果香突出,酸味也略有降低,故此在国际市场上马上收到追捧,但也被当地的传统派不断地抨击。
Renato Ratti先生还是第一个采用Single Vinyard(单一葡萄田)概念的酿酒者,现在被许多酒庄所仿效,只要酒标是出现这个词汇,就意味着该酒使用的葡萄都是来自于同一块葡萄田,而没有混入从其他葡萄园或者酒庄购买的葡萄。
到了上世纪80年代,一个名为巴罗洛之声(Barolo Vioce)的团体出现了,他们采用高科技的手段,引进旋转式的发酵槽,仅需2-4天就可以完成萃取过程,使用法国小橡木桶进行1-2年的熟成,果香更加突出,浓郁而新鲜,尤其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,被称为激进派,其影响之大,DOCG法例竟然被迫为了进行修改:传统的巴罗洛必须熟成至少3年才能上市销售,现在被改为1年。
将巴罗洛分为传统派、改革派与激进派三种类型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,不一定科学,因为也有许多的酒庄采用折中的方法,就难以简单地归类了。
据拉蒂先生介绍,现在被认证可以出品巴罗洛的葡萄园种植总面积为1827公顷,2010年的总产量是12147200瓶,共有670个酒庄,大部分为小酒庄,年产低于1万的酒庄占27%,有90家,年产在1万至4万瓶之间的占38.7%,有129家,而年产超过100万瓶的只有5家,其中超过200万瓶只有1家,值得一提的是,每个酒庄的产量是受法律管制的,这在意大利也是唯一的。
与拉蒂先生合影
作为商会的主席,拉蒂先生的任务就是:品牌维护、市场调研、质量控制与产品推广。
拉蒂先生对于巴罗洛充满自豪感,很强调的一点就是:“在意大利,我们总是第一的!”
品尝记录
在商会的品酒室,拉蒂先生精选了5款巴罗洛供我品尝。
1:Cordero di Montezemolo "Monfalletto" Barolo 2008.
蒙伐雷托酒庄的招牌产品,该酒庄位于拉莫拉村(La Morra),历史悠久,建立于1340年,历经沧桑,传至柳吉亚伯爵夫人Countess Luigia Falletti di Rodello时已是第16代,伯爵夫人没有生育,1941年去世后将所有财产赠予嫡系亲属,也就是现任庄主科德罗先生的父亲,从酒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意大利葡萄酒独特的地方,"Monfalletto"是酒庄的名字,“Cordero di Montezemolo”中Cordero是庄主的名字,Montezemolo是庄主的故乡,外国人经常会搞混淆,最经典的例子就是《蒙娜丽莎》的作者达芬奇,全名是:Leonardo da Vinci,真名是莱昂纳多,意思是来自芬奇村的莱昂纳多,外国人不明白,翻译时将村名作人名,以讹传讹至今。
作为家族的招牌产品,此酒的葡萄取自海拔250-300米之间的南向山坡上,树龄在20-40年之间,采用激进派的酿造方法,浸皮仅4-5天,采用法国小橡木桶进行18个月的熟成,呈明亮的石榴红色,果香浓郁而富有层次,可可、樱桃、甘草、覆盆子及淡淡的花香,入口略显辛辣,中等酒体,中等酸度,红色水果味主导,单宁丰富,依然有点生涩,平衡感稍有不足,回味倒是很讨好。
之前看过这款酒的介绍,以优雅著称,但是这个年份却丝毫没有给我这份感觉,期待能喝到更老年份的。
2:Paolo Scavino Barolo 2008.
这是以酒庄的创始人保罗·斯卡维诺命名的葡萄酒,建庄于1921年,现任庄主为第三代,出品的巴罗洛几乎每年都入选著名葡萄酒杂志《Wine Spectator》百大精选行列,在美国及日本市场大受欢迎,可以说是当地的名庄。
酒庄位于郎格产区心脏地带的卡斯蒂格里奥纳·法雷托村(Castiglione Falletto),虽然庄主强调葡萄品质高于一切,种植才是根本,但是,这个酒庄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与时俱进的,酒窖中的设备也号称是最先进的,发酵完的酒液会在法国小橡木桶中熟成1年,然后再转入大橡木桶中1年,装瓶后再静置1年才上市销售。
此酒的颜色比上一款更深些,呈中等密度的石榴红色,同样香气浓郁,黑色水果、李子干、樱桃,还有一点点烟熏味,入口顿觉饱满而新鲜的浆果味,酒体强壮,有点辛辣,结构紧密,酸度适宜,虽极年轻,却不显得生涩。
3:Massolino Barolo 2008
这款酒几年前在香港某意大利酒商处品尝过,非常喜欢,当时就买了几瓶回深圳,可惜那家酒商后来实在熬不下去,已经回国了,这次在产区品尝,亲切而别有一番滋味。
葡萄园位于阿尔巴里的赛拉伦格村(Serralunga d’Alba),建于1896年,仅有7公顷,处于海拔320-360米之间的山坡,年产约38000瓶,典型的小而精的酒庄,同样是世代相传的家族式经营,特别强调对于传统的忠诚,满怀热情地去深入挖掘内比奥罗的特质与潜力,坚信只有维持葡萄、丘陵与酿酒者之间密切无间的亲密关系才能出品顶级的佳酿。
在酿造方式,属于改革派做法,浸皮15天,完成发酵后,移入大橡木桶中熟成30个月。
此酒呈中等密度的砖红色,香气浓郁,焦糖、烘烤、香料、黑色水果及明显的花香,入口强壮,果味饱满,酒体略重,酸度中高,单宁丰富而生涩,回味有种甜腻的感觉,总的来说,这还是至少要等五年后才能引用的葡萄酒。
4:Dardi Le Rose Bussia Barolo Poderi Colla 2006.
同样历史悠久的家族酒庄,建于1703年,位于阿尔巴产区的蒙福特村(Monforte d’Alba),在海拔300-350米之间的山坡上,出品此酒的葡萄园仅有6公顷,酒标上Dardi Le Rose Bussia是葡萄园的名字,Poderi Colla是庄主的名字。
在巴罗洛产区,庄主都强调自己的酿酒哲学,稍有点名气的酒庄的网站基本上都有哲学这个专栏,这一家当然也不例外:绝不向流行妥协,尊重土地与葡萄,不是靠机器与橡木桶,而是以顺其自然的方式,去酿造平衡、细腻而又能充分体现葡萄自身特性的佳酿。
每年十月份10-20号之间采摘,浸皮15天,发酵后置于斯诺文尼亚大橡木桶中熟成24-28个月,不过滤直接装瓶。
此酒呈明亮的宝石红,香气强度中等,突出的是红色莓果、焦糖及枯花气息,入口柔和,成熟的果味,有点辛辣感,酸度中等,单宁温顺,平衡感的确不错。
5:Renato Ratti Rocche Barolo 2004, 2007.
拉蒂主席自家的酒,酒标上Renato Ratti是他父亲的名字,也用做酒名,Rocche是葡萄园的名称,位于拉莫拉村,平均树龄为50年,从1971年开始出品,背标上注明Single Vinyard,单一葡萄园,这是老先生在1965年发明并首先使用的,现在已经成为有法律约束的专业词汇了。
此酒的产量极低,每年产量大约标准750毫升装4000瓶至10000瓶之间,同时也有1.5升及3升装数百瓶,总之是属于一瓶难求的珍品了。
浸皮时间为7天,发酵后置于法国小橡木桶中一年,然后在置于2500升的斯诺文尼亚大橡木桶中一年才开始装瓶。
2004年的颜色依然明亮,较深的砖红色,香气比前面几款都更加浓郁,红色莓果、甘草、干蘑菇、可可、皮革及隐约而持续的花香与烟丝味,入口厚实且柔软,略重的酒体,稍高的酸度,饱满的果浆,丰富的单宁,平衡感极好,我想喜欢法国酒的人,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,回味更是悠长且愉快。
2007年比2004年香气更浓郁,酒体更厚实,果味也更突出,有点象是加强版,只是年轻而单宁显得有些生涩,从陈年的角度讲,相信也更具潜力,问其原因,拉蒂先生说:2007年气候非常炎热,即使到了十月采摘的时候,依然十分温暖,当年的葡萄颗粒小而成熟度很高,是难得的好年份。
以上介绍的五款酒中,读者们可能注意到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葡萄园都是在半山腰,我也特意询问了拉蒂先生,答案是:当地山顶气温太低,而山脚温度又过高,只有中间斜坡的合适温度才能孕育复杂的香气与优雅的口感。
美中不足的是,此次皮埃蒙特之行没有品尝到特老年份的巴罗洛,我喝过几次上世纪60及70年代的巴罗洛,蕴藏在岁月之中的丰富性与复杂度回眸的时刻,那份娇柔的确让回味无穷,而实际上,这些陈年的老酒价格也不是很贵,去年到意大利总统酒庄,60到70年代的巴罗洛每人限买两支,价格也就在50-100欧元之间。
所以,明年再去,只喝老酒。
Copyright © 2023 中喜酒业